来源:易简财经
近期,多家基金公司密集宣布下调基金产品的费率,以ETF产品为甚。Wind,目前有超700只ETF管理费低至0.15%。
2024年A股行情跌宕起伏,资金借道ETF入市,追求更稳健的收益。截至11月11日,ETF基金的规模达到3.73 万亿,较年初增长超万亿。
对于这些投资者来说,降费一举无疑是锦上添花。
基金降费进行时
此前在同一天内,有9家基金公司宣布下调基金费率,鹏华基金、平安基金、景顺长城基金、湘财基金、广发基金等都出手了。
其中,鹏华基金宣布下调旗下鹏华沪深300ETF和鹏华沪深300ETF联接基金费率,管理费率由0.5%调低至0.15%,托管费率由0.1%调低至0.05%,降费幅度较大。
无独有偶,华夏基金也宣布调低华夏创业板ETF和华夏创业板ETF联接基金的费率,管理费率由0.50%调降至0.15%,托管费率均由0.1%调整为0.05%。
看得出来,机构降费的步调一致,似乎有着相同的信念。
鹏华基金认为,降费能够有效降低基金持有人的投资成本,有望提升收益空间与投资获得感。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曾衡伟也表示,这一轮降费举措直接惠及广大投资者,能使得投资者获取更多的投资回报机会,特别是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这种效应尤为显著。
值得注意的是,未来降费会更加深入,这是行业改革的趋势。
自去年,证监会就启动公募行业费率改革,一是降低主动权益类产品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二是降低交易佣金费率,加强交易行为监管,三是重点规范销售环节收费。目前已经完成前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将在今年底前完成。
随着改革推进,如今基金“降费潮”已从主动权益类产品扩至ETF等领域。这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友好的投资环境。
基金或继续受到热捧
在降费的进一步推动下,基金的规模或将更上一层楼。
Wind显示,截至目前,公募基金规模达到31.6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4万亿元。
其中,ETF市场的增长令人惊喜。
今年9月和10月,其规模久违地迎来大幅增长,突破了3万亿元,截至目前规模达到3.73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68万亿,日均成交额也增加1739.2亿元。
短时间内,资金大量涌入ETF市场的逻辑,其实也容易理解。近期A股大涨,投资者早已给出了答案“买不了股票,就买ETF,买不了ETF,就买ETF联接……”
连私募机构也在积极布局。私募排排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0月22日,共有116家私募证券管理人旗下产品出现在95只今年以来上市ETF前十大持有人名单中,合计持有ETF份额达27.62亿份。
在业内人士看来,ETF天然的一篮子管理基因以及其具有的高流动性、低管理费、风险分散、提升基金净值的平滑度等特性。
而在股市的带动下,ETF基金确实收获了不错的成绩:截至11月11日,今年以来收益率为正的基金近90%,超900只,涨幅超过20%也有500只。
这可比年初至9月24日的表现优异多了,当日收盘ETF基金收益为正的仅300多只。
机构看好宽基ETF投资机会
不过,别看好消息频传,市场风险依旧如影随形,目前A股在经历了一波大涨之后,回调的压力也随之而来。
上证指数自10月8日冲高至3600点后,至今涨幅4%,最大回撤达到-14.19%。
一位分析人士认为,市场短期迅速上行之后,通常会转为震荡上行,市场指数整体仍有上涨机会,但可能伴随着较大波动。
目前,从市场数据来看,资金仍瞄准ETF基金。Wind显示,近期热度上升最快的基金包括鹏华上证科创版100ETF、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国泰中证生物医药ETF。
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只基金有一个重要区别,跟踪指数特点差异较大。
鹏华沪深300ETF,属于宽基ETF基金。这类最经典的当属沪深300ETF指数,由沪深市场中规模大、流动性好的300只股票组成,完整覆盖11个中证一级行业,大盘风格突出,能有效降低个股波动带来的风险。以鹏华沪深300ETF为例,截至11月11日,今年以来收益率达到22.19%,在同类中排名669/2086。
而广发国证新能源车电池ETF、国泰中证生物医药ETF,为窄基ETF基金,有限定投资主题、行业。由于投资方向集中,波动往往比较大,投资风险较大,对投资者来说挑战不小。
根据报道,目前,在专业投资者眼中,宽基指数型ETF或更适合布局。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表示:“在选择ETF时,我们更倾向于选择交易活跃的沪深300ETF、中证500ETF等宽基ETF,同时也看好配置央企红利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ETF,这可以在保证数据平稳安全的同时创造更高概率的收益。”
结语
在震荡不定的市场行情中,普通投资者往往难以精准捕捉市场的起伏节奏,面对频繁波动的股价感到无所适从。
在此背景下,选择那些投资策略稳健、风险相对较低的基金产品显得尤为重要。如今,有降费举措的助阵,更加凸显基金是一个相对稳定且具备增长潜力的投资路径。
(注: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