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尔街财富网!

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债券

【行业研究】2024年中国证券公司行业信用风险展望

主要观点

➢ 2023年,监管机构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并加强对研究报告业务和投行业务的监管;证券公司全年受处罚频次创新高,行业未出现重大信用风险事件,信用水平保持良好;2024年严监管态势仍将延续,行业出现重大风险事件的概率仍较小,涉及业务资质暂停的重大处罚仍是影响券商个体经营的重要风险之一。

➢ 2023年,证券行业资本实力小幅增强,证券公司资本补充受市场环境影响明显放缓,未来通过提升资本实力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仍是证券公司的主要发展趋势。

➢ 2023年,证券公司资金需求增加,全年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出现明显增长,其中证券公司债和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较上年同期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次级债发行规模同比有所下降。

➢ 股票市场低迷,证券公司2024年核心业务业绩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业绩压力下,“马太(金麒麟分析师)效应”延续,分层竞争格局持续,中小券商仍面临发展困境及寻求差异化转型道路;证券行业并购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增强2024年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政策的连续性有利于稳定行业预期,助力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稳健发展,但国内经济的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以及股票市场的振幅加剧、市场信心不足给2024年证券公司的经营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行业展望

预计2024年证券公司信用水平情况将保持稳定。

一、2023年行业信用风险回顾

1、行业监管动态

2023年,监管机构加强了对研究报告业务和投行业务的监管;随着注册制的全面实施,监管进一步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交易系统宕机事件多次发生对证券公司网络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处罚频次创新高,行业严监管态势延续,但未出现影响证券公司主体信用级别的重大风险事件。

2023年以来,证券行业维持严监管态势,证券公司及相关从业人员受处罚频次进一步提升。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1-11月,监管机构对券商法人主体处罚监管记录达205家次,对券商从业人员个人处罚记录达351人次;其中行政处罚71次,行政监管措施348次,自律监管处分131次,市场禁入处罚2次,涉及民事赔偿4次。

证券行业相关监管机构的处罚类型主要包括行政处罚、行政监管措施自律监管处分,其中行政处罚多集中于从业人员违规买卖股票及机构个人违反反洗钱义务,另有部分券商因投行业务项目保荐过程中未勤勉尽责受到监管机构的行政处罚。2023年2月,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因违反反洗钱义务被央行行政处罚,分别被罚款1376万元和1388万元。2023年8月,西藏证监局对时任华林证券首席人力资源官、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华林证券执委会委员王健瑛从业期间借用他人账户违规买卖股票的违法行为,处以没收违法所得10.08万元,并处以100万元罚款的行政处罚,该项“没一罚十”的行政处罚,创造了证券从业人员炒股处罚的历史最高记录

各业务条线的处罚方面,2023年6-8月,各地证监局对研究报告业务的监管处罚力度达到了阶段性峰值,仅6月就有8家券商及26名分析师因研究报告业务不规范或无资格展业被集中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受处罚原因方面,相对共性的原因还包括发布研究报告业务相关制度不完善、质量审核和合规审查机制不健全、研报分析论证不充分、数据来源不明、留痕工作不到位等。

2023年9月,证监会集中对投行业务展业合规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处理,对存在问题的中天国富、国信证券华西证券西部证券、华创证券、中德证券6家券商及13名投行人员分别采取责令改正、出具警示函、监管谈话的监管措施。2023年10月,万和证券因投行业务内部控制不完善、多个项目尽调不充分、廉洁从业风险防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被证券会责令改正,暂停保荐业务和债券承销业务3个月,并对相关责任人员采取监管谈话措施。

资管业务监管方面,证券公司受处罚原因包括内控制度不完善、递延支付不到位、资管产品整改不到位、资管产品减值计提不充分等。2023年1月,太平洋证券因存在定向资管计划不符合监管要求但仍新增业务规模的情况被云南证监局暂停资管产品备案3个月,责令处分相关责任人员;2023年6月,五矿证券因债券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问题被深圳证监局责令改正并暂停新增私募资管备案6个月,资管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高管均被监管约谈;2023年11月,深圳证监局以国盛资管部分资管计划存在问题对其7名高管采取了出具警示函、监管谈话以及拟认定不适当人选5年等行政监管措施;2023年11月,华宝证券因在从事资产证券化发行承销业务过程中严重未尽责被上海证券交易所予以1年内不接受其提交的公司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申请文件的纪律处分。

2023年,证券公司跨境业务规模仍呈稳步上升态势,国际业务的持续拓展对证券公司的合规风控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4月,香港证监会向10家券商发出限制通知书,要求冻结与疑似社交媒体“唱高散货”骗局有关的31个客户交易账户。2023年7月,香港证监会谴责长江证券境外孙公司长江资管(香港)在分隔客户款项及向客户提供结单方面,违反监管规定及犯有内部监控缺失的情况对其处以340万港元罚款;同年8月,香港证监会谴责长江证券另一家香港孙公司长江证券融资在2015-2017年6家公司上市保荐过程中存在缺失,对其处以2000万港元罚款,并暂时吊销牌照1年。2023年8月,兴证国际在继4月被香港证监会因“唱高散货”被警示后再因监察可疑交易活动及记录客户的买卖盘指示方面存在内部监控缺失被谴责并罚款350万港元。

继2022年招商证券国元证券首创证券等多家券商先后因交易系统宕机被监管处罚后,2023年,东方财富、华宝证券、中信证券、中金期货也因交易系统故障原因受到监管处罚,若券商缺乏成熟完善的系统,将影响交易者的交易体验。中国证券业协会发文表示,未来三年将通过组织引导证券公司积极落实各项行动举措,实现全面提升证券公司网络和信息安全的总体目标。

2、行业政策概览

2023年,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注册制的全面落地实施进一步完善了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监管机构出台政策引导证券公司规范经营、勤勉尽责,服务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利于行业长期平稳发展。

随着2020年3月新《证券法》等纲领性文件的出台,我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法制化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深化改革政策的不断完善,推动市场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目标。2023年2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全面实行注册制相关制度规则,标志着我国注册制制度安排基本定型及全面落实推广,对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23年4月证监会就《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并于8月正式颁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围绕明确独立董事职责定位、优化履职方式、强化任职管理、改善选任制度、加强履职保障、严格履职情况监督管理、健全责任约束机制、完善内外部监督体系等八个方面的重点改革任务,进一步细化了独立董事制度各环节具体要求。

债券行业政策方面,2023年2月,交易所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债券做市业务,首批有12家证券公司参与做市,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流动性溢价和债券发行成本,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定价效率,形成能更加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债券收益率曲线,为市场定价提供基准参考。根据《中国证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划转过渡期工作安排的公告》,企业债券发行审核职责划转过渡期至2023年10月20日结束。此后将由交易所负责企业债券的受理审核工作,并报中国证监会履行注册程序,中央国债登记计算有限责任公司不再受理企业债券项目。将企业债券纳入公司债券管理体系,有利于发挥债券市场功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基金行业政策方面,2023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强调对关键主体的监管要求,全面规范资金募集和备案要求,规范投资业务活动,明确市场化退出机制,丰富事中事后监管手段,加大违法违规行为惩处力度,鼓励私募基金行业“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等功能作用”,旨在鼓励私募投资基金行业规范健康发展,更好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进一步发挥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创新等作用。2023年12月,中国证监会就《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合理调降公募基金的证券交易佣金费率(被动股票型基金的交易佣金费率不得超市场平均交易佣金费率);二、降低证券交易佣金分配比例上限(权益规模超10亿元的佣金分配比例降至15%);三、强化公募基金证券交易佣金分配行为监管(销售不得参与佣金分配环节,不得将基金的证券交易量、交易佣金与基金销售人员的薪酬绩效挂钩);四、明确公募基金管理人证券交易佣金年度汇总支出情况的披露要求,预计上述规定的实施将进一步规范公募基金行业的健康发展。

证券公司自身行业政策方面,2023年4月,证监会就《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本次修订立足提高证券业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旨在完善证券公司监管基础制度,提升证券公司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引导证券公司加强公司治理和内部管理,回归行业本源,从长期来看有利于行业平稳发展。2023年7月,证监会指导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质量评价办法》,本次对2020年《证券公司公司债券业务执业能力评价办法(试行)》的修订,进一步聚焦注册制下提升债券业务执业质量内涵和要求,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全面优化,旨在推动证券公司强化债券业务全流程规范管理,进一步夯实注册制下证券公司的“看门人”责任。2023年11月,证监会就修订《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规定》公开征求意见,具体来看,本次修订对证券公司开展做市、资产管理、参与公募REITs等业务的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予以优化,并适当调整连续三年分类评价居前的证券公司的风险资本准备调整系数和表内外资产总额折算系数,对合规稳健的证券公司拓展资本空间、提升资本使用效率有明显积极作用。

3、证券公司主体信用级别调整情况

2023年以来,仅有1家证券公司主体级别上调[1],行业主体信用级别保持稳定。

2023年5月,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将中航证券主体信用级别调升至AAA级,评级展望稳定,调级因素包括:雄厚的资本实力、有力的股东支持、军工领域的资源优势以及杠杆水平较低为后续业务发展提供空间等。

除此之外,国内证券公司主体信用级别均未出现变动,行业信用水平稳定。

4、证券公司资本补充情况

2023年,全行业资本实力持续增强,但资本补充受市场环境影响明显放缓。

2023年1-11月,仅信达证券1家证券公司完成上市,募集资金26.75亿元,成为继2021年5月年财达证券、2022年12月首创证券后又一家登录A股的证券公司,中小券商IPO脚步有所放缓。根据Wind统计,截至2023年11月末,东莞证券处于过会申报发行阶段;开源证券、华宝证券、财信证券、渤海证券IPO申报均处于问询阶段,华龙证券IPO申报处于问询已回复阶段;东海证券、申港证券、华金证券、国开证券、湘财证券处于IPO辅导备案登记受理状态。

再融资方面,2022年,包括兴业证券东方证券财通证券以及中信证券在内的4家证券公司实施配股,合计募集资金523.67亿元;2023年,无证券公司披露配股预案或实施配股。2022年,长城证券国金证券2家证券公司实施增发,合计募集资金134.33亿元;2023年,仅国海证券1家实施增发,实际募集资金31.92亿元。2023年以来,国联证券浙商证券天风证券南京证券中泰证券的股票增发预案已过股东大会审议;中原证券股票增发计划停止实施。整体来看,2023年证券公司资本补充趋势有所放缓。

截至2023年6月末,141家证券公司净资产为2.86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2.51%;净资本为2.13万亿元,较2022年末增长1.91%,资本实力小幅提升。

5、证券公司债券发行情况

2023年1-11月,证券公司资金需求明显增加,债券发行规模同比显著增长;其中公司债和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较上年同期均有明显增长,次级债发行规模同比有所下降。2023年证券公司全年债券发行规模同比预计将出现明显增长。

2023年1-11月,我国证券公司共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725期,发行规模13796.33亿元,分别同比增加205期和增长35.39%。其中,公司债发行规模占总发行规模的比重为58.63%,次级债占比为11.59%,短期融资券占比为29.78%。

公司债方面,2023年1-11月,证券公司合计发行了378期公司债,同比增加124期;合计募资8089.30亿元,同比增长60.83%;发行规模占比为58.63%,占比同比增加9.27个百分点。

短期融资券方面,2023年1-11月,证券公司合计发行了260期短期融资券,同比增加70期;合计募资4108.70亿元,同比增长21.88%;占证券公司总发行规模的29.78%,同比下降3.30个百分点。

次级债方面,2023年1-11月,证券公司共计发行87期次级债,同比增加11期;合计募资1598.33亿元,同比下降10.66%,占总发行规模的11.59%,占比同比下降5.97个百分点。

从现有情况看,证券公司2023年债券发行规模同比将出现明显增加。

证券公司发债主体级别以AAA和AA+为主,信用水平较高,2023年前三季度,受前期市场对经济修复预期乐观,货币政策延续放松,但年中经济动能修复不及预期等原因影响,行业发行利差出现小幅波动。

2023年1-11月,通过发行各类债务融资工具对外部融资的证券公司合计74家,其中主体信用级别为AAA的有53家,AA+的有18家,AA评级的有3家,发债主体整体信用水平较高。

2023年前三季度,证券公司发行利差分别为73.34BP、77.83BP和61.20BP,呈先增加后下降的态势,一二季度市场对经济修复预期乐观,资金需求趋强,发行利差升高,但年中经济动能修复不及预期,内生性需求疲软,货币政策延续放松,发行利差收窄。2023年第三季度,证券公司发行利差有所收窄,证券公司发行利差环比有所收窄,主体评级为AAA和AA+证券公司发行利差均值环比均有所下降;行业利差均值61.20BP,同比增长7.50个BP,环比下降16.63BP;AAA证券公司平均利差低于AA+利差39.05个BP,差额同比下降16.17BP,环比下降43.46BP。

6、行业收入结构及集中度变化情况

2023年以来,证券公司整体保持复苏趋势,在证券投资业务增长的带动下,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有所增长,但经纪业务、投行业务、资管业务等其他业务仍面临较大压力;马太效应延续,行业集中度仍维持较高水平。

2023年以来,我国经济稳中求进,资本市场改革持续深化,货币政策灵活适度,证券市场政策支持力度继续加强,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2023年上半年,股票市场指数微幅增长,沪深两市交易量同比下降,除证券投资业务增长外,同期证券公司其他各项业务承压较大。

2023年1-6月,141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45.07亿元,同比增长9.03%。其中证券投资收益受上期低基数影响同比大幅增长74.08%,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含席位租赁)受佣金率及市场交投活跃度下降影响同比下降10.30%,资产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投资咨询业务、利息净收入和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分别同比下降17.69%、13.77%、12.38%、5.30%和4.61%。

从行业集中度数据来看,2023年上半年,行业排名前十的券商的营业收入集中度为73.38%,同比下降6.08个百分点,仍处于较高水平。未来,大型券商可以凭借规模、平台、品牌等多方面优势继续保持龙头优势,证券公司的行业集中度仍将维持在较高水平,中小型券商仍面临较大发展压力及业务空间不足问题。

2023年上半年,证券投资业务大幅增长,超越经纪业务成为证券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除证券投资业务外,其余业务收入占比较上年均有所下降。

从收入结构看,2023年1-6月,证券投资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占比增长14.91个百分点至33.33%,成为证券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代理买卖证券业务收入(含席位租赁)占比较上年下降5.53个百分点至23.30%;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及投资顾问业务收入、资产管理业务、利息净收入和其他收入占比较上年分别下降3.60个百分点、1.88个百分点、3.05个百分点和0.97个百分点。

7、业务经营情况

(1)经纪业务

2023年以来,股票市场交投活跃度较去年同期有所减弱,经纪业务增长动力不足。推进财富管理转型仍为经纪业务未来的发展方向,基金投顾业务的开展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券商的盈利来源。

受宏观经济下行、证券市场波动等多重外部因素影响,2023年以来,股市交易活跃程度有所下降,但单季度交易额仍保持在50万亿元以上。2023年前三季度,沪深两市成交额为162.15万亿元,同比下降6.60%;2023年1-6月,证券公司实现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523.03亿元,同比下降10.30%,2023年第三季度,股票指数持续走低,沪深两市成交额同比下降14.20%,板块业务收入承压较大。从收入结构来看,经纪业务仍为证券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

随国内金融市场持续发展,金融产品的种类逐年增多,对财富保值增值诉求提高,在证券市场持续震荡下推动了财富管理业务的发展,但其对服务的专业性要求相对较高,收入实现的稳定性也高于代理买卖证券业务佣金收入。其中基金投顾业务有望成为券商经纪业务向财富管理转型的重要途径,配合12月8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交易管理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下调证券交易佣金费率、调降佣金分配比率、对通过交易佣金支付证券公司研究服务的行为加以限制,证券公司的部分经纪业务收入实现方式也将由传统的代销金融产品收取销售费、申赎费转向收取基金投顾服务费,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券商的盈利来源。

2020年3月,首批证券公司基金投顾试点资格获批,2023年6月,证监会就《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推动基金投资顾问业务从试点阶段向常规化发展。

目前,证券公司的基金投顾业务仍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市场上众多银行理财产品、保险及养老产品以及基金公司的传统产品,不仅对基金投资顾问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且面对同质类的服务,打造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仍是证券公司基金投顾业务面临的问题。未来,通过持续深化的投资者教育,吸引投资者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改善资本市场投资结构,亦是基金投顾业务需承担的职责。

(2)信用业务

信用业务与股票市场具有高度相关性,受股票市场波动的影响,两融业务规模有所收缩,但相关政策的落地有利于提升两融业务收入;为配合防风险、提质量的相关指导,股票质押业务规模持续下降。

2023年1-8月,股票市场震荡下行,沪深两市两融余额亦随市场行情呈波动态势,2023年8月末,上交所、深交所、北交所发布通知,融资买入证券时的融资保证金最低比例由100.00%降低至80.00%,两融余额自2023年9月起逐步回升。截至2023年11月末,沪深两市两融余额16719.6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98%。2023年1-6月,证券公司实现利息净收入280.87亿元,同比下降5.30%,2023年第三季度,受益于利好政策的实施,两融余额规模的回升,证券公司两融业务利息收入预计略有增长。

近年来,两融业务的相关制度持续优化。2022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别发布了《关于调整融资融券标的证券有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股票范围的通知》,上交所主板标的股票数量由现有的800只扩大到1000只,主板标的股票的市值占沪市主板A股流动市值达到95%;深交所注册制股票以外的标的股票数量由现有800只扩大到1200只。2023年9月,《融资融券交易实施细则》的修订并实施,有利于促进融资融券业务功能发挥,盘活存量资金,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融资融券利好政策持续落地,北交所融资融券品种逐步放开,伴随证券公司合规风控水平的提升,投资者理性交易和风险防控意识的增强,证券公司信用业务具备良好的开展空间,但业务预计仍将进一步向资金成本低、券源充足的头部券商集中。

股票质押业务方面,2018年以来,受市场下跌导致的质押业务风险暴露影响,交易所、证券业协会相继出台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的系列指引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普遍提高股票质押业务风控标准、提升履约保障比例、压降业务规模,面临的相关风险有所缓解。截至2023年9月末,市场质押股数3646.25亿股,较上年末减少362.87亿股;市场质押股份市值合计28535.58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0.88%;市场质押股数占总股本比为4.62%,较上年末下降0.47个百分点。

(3)自营业务

证券公司自营投资业务与证券市场关联度高,2023年以来,股票市场指数震荡下行,呈结构化行情;债券市场指数冲高后回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小幅下行,债券类资产价格波动相对平稳;面对证券市场的持续波动,场外衍生品业务在风险管理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预计将成为新的业绩增长点。

2023年以来,证券市场震荡下行,证券公司自营业务收入受到较大影响。截至2023年11月末,上证综指收于3029.67点,较上年末下降1.93%,当年上证指数最高点为3418.95点,最低点为2929.09;深证成指收于9726.92点,较上年末下降11.70%,当年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为12246.01和9373.76;中债综合净价(总值)指数为103.96点,较上年末小幅上涨0.74%,最高点达至104.90;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6705%,较上年末下降0.1705个基点,期间收益率落差为40.90BP。2023年1-6月,证券市场呈结构化行情,多个板块轮替增长,市场走势较2022年同期相对平缓,证券公司实现投资收益(含公允价值变动)748.1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74.08%,2023年第三季度,国内股票市场指数明显回落,但整体表现略优于上年同期。

近年来,证券市场持续波动,为对冲市场风险,满足客户对证券产品市值管理的诉求,顺势带动了场外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截至2023年9月末,根据Wind公开数据查询,上市券商衍生金融资产规模合计达1219.8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19%。由于场外衍生品业务存在高“护城河”的特性,对券商的资本实力、风控能力和客户资源均有很高要求,因而头部券商在利用衍生品业务增强自身业绩稳定性方面具备天然优势,2020年以来,中信证券、中金证券、华泰证券的衍生金融资产占全部规模的比重均在50.00%以上。在市场波动加大的情况下,场外衍生品已成为服务客户风险管理及资产配置的重要工具,未来预计也将成为证券公司重要的业绩增长点。

联合资信关注到,证券公司自营业务与证券市场高度关联,面临较高的市场风险,在市场持续震荡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的实现仍存较大不确定性。债券市场违约常态化,区域信用分化纠偏、风险偏好恢复仍需时日,仍需关注信用风险暴露对自营投资带来的负面影响。

(4)投行业务

2023年以来,证券公司投资银行业务受宏观经济波动、行业环境变化和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IPO发行家数和规模同比均有所下降,但债券主承销规模有所增长;随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开放,宏观经济与市场环境的回暖,投行业务仍具备较多的业务增量机会。

2023年以来,国内IPO项目审核趋严,对保荐机构的监管力度加大,保荐机构频繁收到罚单,在此背景下,IPO发行家数和发行规模明显下降。2023年1-9月,发审委全年审核IPO家数292家,其中254家通过审核,过会率为86.99%,相较于2022年同期439家IPO审核家数、385家通过家数以及87.70%的通过率,IPO审核家数明显减少,过会率小幅下降。

股权融资方面,2023年1-9月,IPO发行规模合计3236.43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33.36%,发行家数264家,较上年同期减少40家;再融资规模合计6595.63亿元,同比下降16.51%,发行家数395家,较上年同期增加18家。债权融资方面,2023年1-9月证券公司主承销各类债券金额9.90万亿元,同比增长18.71%。

2023年上半年,证券行业实现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和财务顾问净收入492.25亿元,同比下降5.57%;2023年三季度,证监会审核项目总家次及通过家次分别为203家和192家,较上年同期分别减少151家和138家,业务收入仍承受较大压力。

我国经济处于筑底复苏阶段,“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和“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对投资银行业务提出更高的要求,2023年11月证券业协会启动对《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的修订,持续督导投行强化业务质量;北交所于2021年11月15日正式开市,2023年9月证监会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意见》,北交所高质量扩容和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持续完善;2023年,中央政府持续积极化债并推出相应政策,部分债券市场的风险有序出清,未来,投行业务仍具备较多的业务增量机会。

(5)资管业务

2023年以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持续下降,业绩表现较为一般;业务结构以集合、定向计划为主,提前布局公募基金业务的券商有望实现较好发展。

自2017年4月证监会提出对资金池和通道业务限制后,证券公司资管业务步入下行区间。2018年4月,《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加速了资管业务规模尤其是通道业务和“资金池业务”的收缩。近年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持续收缩,主动管理产品规模占比不断提升。2023年以来,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持续下降,截至2023年9月末,证券公司资产管理业务总规模为6.12万亿元,较上年末小幅下降2.17%。

从资管业务结构来看,截至2023年9月末,证券公司定向资产计划占比持续下降至46.96%,占比较年初下降0.58个百分点;集合计划占比43.09%,较年初下降0.12个百分点。随着证券公司主动管理转型的进行以及主动管理能力的提升,对其自身提供增值服务和产品附加值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即将结束,净值化要求逐步推进落地,居民资金配置需求增长,资产管理业务有望向好发展。随着“一参一控一牌”新规落地,证券公司纷纷成立资管子公司,加快申请公募牌照步伐,资管公募化转型加速。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7.48万亿元,较年初小幅增长3.00%,证券公司发力公募业务,有助于提升收入、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2023年上半年,受A股市场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券商资管业务整体表现一般,共实现净收入109.63亿元,同比下降17.69%。未来随着市场企稳以及主动管理转型的推进,券商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和收入有望实现双增长。

二、2024年行业信用风险展望

2024年我国坚持“稳中求进”的经济发展策略,虽然政策的稳定性有助于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稳健发展,进而促进证券公司实现较好增长,但国内经济的多重不确定性因素以及股票市场的振幅加剧、市场信心不足仍给证券公司经营带来较大不确定性。

中央政治局会议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为2024年经济工作定调,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更加强调发展而非被动的稳,要以发展来促进稳经济稳就业。会议指出,我国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其中针对货币政策的表述由2023年精准有力变为了精准有效,略有所温和,但更加注重实质,同时,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和跨周期调节仍表现出对宏观经济的强烈刺激意愿。会议还指出,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加强经济宣传和舆论引导,将社会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等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实现各项政策的协调配合。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将有利于稳定各行业预期,重新建立信心,保证实体经济及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进而促进证券公司实现较好增长。

我国经济整体处于转型期,房地产、地方债、金融等领域都面临转型,妥善处理破与立的关系将成为未来经济工作的重点。同时,我国经济仍面临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复杂性上升等问题,加之2023年下半年股票市场振幅加剧、市场信心短期难以恢复等不利因素,2024年证券公司经营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多层次资本市场制度持续完善,严监管态势持续。

2023年注册制相关规则全面落地实施,我国资本市场改革进一步深化,随着《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证券公司债务业务执业质量评价办法》《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标准规定》等行业监管政策出台,监管机构对证券公司监管的基础制度、债券业务执业质量要求以及风控规范性都有更进一步的明确和完善。未来,监管机构预期将进一步压实证券公司“看门人”职责,针对投行业务、研究报告业务及资管业务的专项检查频率预计将有所增加,行业处罚频次将有所提升。整体看,“严监管、防风险”仍是监管的主旋律,重点需要关注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研究报告的等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情况以及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尽责情况。2024年,证券公司出现重大风险事件的概率仍较小,涉及业务资质暂停的重大处罚仍是影响券商个体经营的重要风险之一。

股票市场低迷,证券公司核心业务业绩增长面临较大压力。

2023年四季度,股票市场低迷,投资者信心不足,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内证券行业景气度将面临波动。具体来看,经纪业务将受限于市场交投活跃度和佣金率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资管业务业绩预计相对平稳,但仍面临一定费率以及业绩报酬下降压力;信用业务方面,在股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市场融资融券日均规模预计将有所下降,加之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短期内不会出现明显增长,因而信用业务利息收入预期不会出现明显增长;投行业务方面,IPO审核进度在2023年下半年已出现明显放缓,2024年股权业务的业绩增长压力明显加大;自营业务与市场密切相关,其收益实现明显存在更大不确定性。

“马太效应”延续,分层竞争格局持续,中小券商仍面临发展压力和寻求差异化转型道路;证券行业并购仍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自2019年证监会提出构建航母级券商以来,行业内兼并收购时有发生,整体来看,以推进客户覆盖、获取优质团队、实现业务互补和区域布局互补的并购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效果,如华泰证券并购联合证券、中金公司并购中投证券等。地方券商对地方发展和资本运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国资股东除了经济效益,还需要考虑地方税收、牌照资源、人员安置等问题,因而不会轻易放弃控制权。同时并购后的整合问题,合并后的业务团队整合、渠道网点取舍、企业文化融合、管理架构设置均对新券商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证券行业并购仍是渐进式的过程。

随着行业政策红利持续向头部券商倾斜以及资源投入效果的逐步显现,大型券商的综合实力持续提升,未来行业的资本、收入以及利润仍会向头部缓慢集中。头部券商的业务结构多元,收入结构均衡,盈利稳定性较强,同时大量的人才和资金投入,使大型券商的渠道建设、产品供应、投研实力、风险控制、金融科技等方面都较中小券商具备明显优势。面对上述情况,中小型券商面临较大发展压力和空间不足问题,需结合市场环境、自身禀赋及其所在区域的特色化需求,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在特定行业、区域内精耕细作,逐步转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

[1]未统计对同一主体多家评级机构在有效期内的级别不一致的情形。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华尔街财富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Copyright 2003-2024 by 华尔街财富网 hej.hbhuoguo.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