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尔街财富网!

全球股市

热门搜索:概念股金融股票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本

A100ETF忙于保壳、A500ETF规模垫底!工银瑞信基金为何屡遭挫败?

(来源:机构之家)

2024年12月5日,工银瑞信发布公告,中证A100ETF工银(基金代码:561200)已经连续40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可能触发清盘。如果连续50个交易日基金净值不足5000万,该基金产品将面临清盘,无需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审议。该公告发布时间距离中证A100ETF工银成立日仅不到一年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鉴于中证A100ETF工银的管理规模长时间处于清盘线之下,工银瑞信基金及其关联方曾多次对该基金产品进行申购操作,以此避免清盘风险。根据2024年中期报告,工银瑞信基金曾自购1424.52万份,报告期末占比达到40.16%;旗下全资子公司工银瑞信投资曾申购3365.08万份,两个月不到又赎回一半,报告期末占比达到46.94%。

数据来源:中证A100ETF工银2024年中期报告数据来源:中证A100ETF工银2024年中期报告

2024年三季度末,工银瑞信基金故技重施,在中证A100ETF工银已经连续45个工作日低于5000万元人民币的情况下,自购1649.75万份。由此,工银瑞信旗下的“A系列”指数产品得以维持完整格局——涵盖中证A50、中证A500以及中证A100指数

数据来源:wind,系中证A100ETF工银流通份额数据来源:wind,系中证A100ETF工银流通份额数据来源:中证A100ETF工银2024年第3季度报告数据来源:中证A100ETF工银2024年第3季度报告

此外,在如火如荼的中证A500指数大战中,工银瑞信基金的地位同样颇为尴尬。作为新“国九条”发布后的首个重磅宽基指数,中证A500指数已然成为炙手可热的投资基准,各大基金公司积极布局。然而,A500ETF工银(基金代码:159362)上市以来连续4日遭遇净赎回,截止到12月4日管理规模下滑至17.40亿元,位居同类倒数第一。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整理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整理数据来源:wind,系A500ETF工银流通份额数据来源:wind,系A500ETF工银流通份额

随着资本市场日益繁荣,国内ETF整体规模呈现出逐年稳健上扬的趋势,股票型ETF的规模已然成功突破3万亿元,指数投资迈向蓬勃发展的新阶段。然而,工银瑞信基金旗下的ETF却屡次陷入规模困境,其背后的缘由不禁引人深思,究竟是市场推广不足,还是产品设计存在短板?

工商银行基金销售地位下滑

2005年6月,工商银行联合瑞士信贷、中国远洋设立工银瑞信基金,成为国内第一家银行系基金。2009年9月29日,在中国远洋所持工银瑞信基金股权挂牌期满后,工商银行以2.582亿元的挂牌价正式接盘,股权比例从55%增至75%。2011年,工商银行以0.65亿元的对价收购了瑞士信贷所持工银瑞信5%的股权。至此,工商银行拥有工银瑞信基金80%的股权。

2024年,因瑞士银行于5月31日完成对瑞士信贷的吸收合并,工银瑞信基金的外方股东由瑞信变更为瑞银,目前正在等待监管批复。

在过去基金销售高度依赖银行渠道,互联网、券商等其他销售途径尚未崛起之际,工银瑞信基金依托于工商银行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广泛的客户资源,展现出了锐不可当的发展势头。成立后次年,工银瑞信基金以317.40亿元的总管理规模跻身行业前十。

然而,近两年来,工银瑞信基金的规模发展却陷入停滞,总管理规模始终徘徊在7000亿到8500亿之间。wind数据显示,工银瑞信基金的总管理规模从2022年三季度末的8334.41亿元缩减至2024年三季度末的8039.20亿元,从行业第10跌落至行业第13。其中,货币基金管理规模为4204.46亿元,占比超过一半;债券型基金管理规模为2239.14亿元,难以拓展规模版图。

数据来源:wind,系工银瑞信基金在管基金数量和管理规模数据来源:wind,系工银瑞信基金在管基金数量和管理规模数据来源:wind,系工银瑞信基金债券型基金数量和管理规模数据来源:wind,系工银瑞信基金债券型基金数量和管理规模

2021年底,天天基金在公募销售保有规模方面成功超越工商银行,位列招商银行与蚂蚁基金之后,工商银行在基金销售业务上被挤出了前三甲。在业绩获取更为便捷、信息透明度大幅提升的资管新时代背景下,相较于基金净值,销售资源的重要性已然明显弱化。

根据wind数据,在2023年以来工银瑞信基金新发行的28只基金产品中,就有14只指数基金产品。尽管近两年来工银瑞信基金在指数基金产品(包括被动指数型基金和增强指数型基金)上频频发力,但从管理规模角度看,这些基金中的大多数处境堪忧,难以赢得投资者的青睐与认可——要么像A500ETF工银一样,深陷净赎回的漩涡;要么像中证A100ETF工银一样,管理规模在清盘线边缘挣扎。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整理,数据截止到2024年12月5日;红色标记管理规模不足1亿或是缩水40%以上的指数基金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整理,数据截止到2024年12月5日;红色标记管理规模不足1亿或是缩水40%以上的指数基金

人才流失严峻

当下的投资者极具独立思考能力与自主判断意识,加之过去两年工银瑞信基金经历了显著的人才流失,稳居银行系之首,若银行的理财经理仍强行推介工银瑞信基金的基金产品,极有可能引起客户的反感,导致业务难以为继。

据机构之家统计,自2022年以来,工银瑞信基金共有13位基金经理相继离职。值得一提的是,仅在2022年,就有9位基金经理离开工银瑞信基金,其中包括8位权益类。在这些离职的基金经理中,杜海涛、王筱苓、游凛峰、黄安乐等人的任职年限均超过10年。王君正、袁芳、农冰立、闫思倩等人的任职年限也都在3年以上,都是较为成熟的基金经理。

工银瑞信基金长久以来始终着重强调自己是一家平台型基金公司,其基金经理与基金产品皆被赋予了较为显著的行业标签特征。当工银瑞信基金的某位基金经理的管理范围需要拓展延伸至全市场基金时,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仰仗工银瑞信基金旗下各个行业的研究小组,汲取其深厚的研究成果。

然而,在这种运营模式之下,工银瑞信基金对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诉求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被其投研团队的整体能力所遮蔽与弱化,影响了基金经理个人品牌价值与市场号召力的塑造,基金经理的职业发展道路也会因此受限。

鉴于工商银行在工银瑞信长期持有极高比例的股份,工银瑞信基金的董事长及总经理职位多由工商银行系统内部人员出任。工银瑞信基金的历任副总经理同样大体具备工商银行背景,且其中多数人还兼任工商银行旗下其他子公司的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职务,通过内部选拔而晋升至副总经理岗位的投研人员极为稀少。

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整理数据来源:wind,机构之家整理

2022年,证监会发布《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执行薪酬递延制度。中基协同年6月发布《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进一步规范递延支付制度。2024年6月27日,据财联社消息,确有央企旗下公募基金实施限薪举措。

在工银瑞信基金的运营格局中,高层职位由大股东工商银行强力掌控,再加上基金经理薪酬受限,股权激励难以实现,在人才挽留方面工银瑞信基金可运用的有效手段极为匮乏。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华尔街财富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要收藏
0个赞
转发到:
Copyright 2003-2024 by 华尔街财富网 hej.hbhuoguo.com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关注我们: